今年,河北省小麦总产量有望达到130亿公斤以上,夏粮实现连续八年增产。有关专家这样认为,大旱之年能取得高产,得益于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。
近日,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藁城核心试验区进行了实收测产,优质强筋麦品种“藁优2018”亩产达651.46公斤,创下强筋麦产量最高纪录。
农业专家预计,今年河北省小麦总产量有望达到130亿公斤以上,夏粮实现连续八年增产。
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总主持人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雁鸣表示,大旱之年能取得高产,得益于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。
今年6月16日,河北省科技厅邀请中国农科院、省农业厅的有关专家,在栾城、藁城县分别对“石麦18”、“藁优2018”、“石麦15”3个不一样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实打实收,均创高产纪录。
栾城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“石麦18”实打实收3亩,平均亩产量701.9公斤,再创河北省高水肥小麦单产纪录。该品种是河北省育种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培育的品种,2008年通过河北省审定,是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”主推品种之一。
“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”藁城示范区实打实收“藁优2018”强筋小麦2.389亩,平均亩产量651.46公斤,再创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纪录。该品种2009年列入河北省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专项,是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”主推品种之一,是该省优质小麦主推品种。
栾城县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实打实收“石麦15”2.986亩,平均亩产量673.01公斤,再创河北省节水小麦高产纪录。该品种是 “十一五”河北省育种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培育的节水高产双国审小麦新品种,2011年获河北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奖励350万元,是河北省节水小麦主推品种。
今年,河北省小麦生产遭遇冬春严重干旱等诸多不利条件,为保障小麦稳产高产,河北省科技厅强化组织领导,组织实施农业良种科学技术创新专项,制定《河北省农作物新品种是选育补助办法》,培育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新品种,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良种支撑。持续推进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”,创新集成关键技术,在藁城等13个示范县进行示范推广,实现了大旱之年河北省小麦的高产稳产。
为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,提高农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创新能力,为粮棉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,根据《河北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补助办法(试行)》,近日,河北省科技厅会同省农业厅、省财政厅共同组织有关专家,召开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补助项目评审会议,首次评选出3个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并给予重点奖励。
首次获得河北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补助的品种是:石家庄市农科院的“石麦15”小麦、张家口市农科院的“张杂谷9”、 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的“冀丰554”棉花。对3个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单位各补助经费300万元,对3个品种培育课题组各补助经费50万元。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育种科研仪器设备条件建设、育种人才培养以及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等。
专家介绍,首批获得重点补助的3个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、抗病性强、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,综合性状表现突出,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。近3年上述新品种在河北省累计推广550万亩,增产粮食15917万公斤,增产棉花870万公斤,增收6.4亿元,为河北省的粮棉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良种支撑。
据河北农业专家预计,今年河北省小麦平均亩产可增加20公斤左右,总产量有望达到130亿公斤以上,夏粮将实现连续八年增产。
据了解,河北省去年播种冬小麦3664万亩,比上年增加40万亩。去冬今春,河北遭遇了50年不遇的气象干旱,平均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少85%,2032万亩麦田失墒。为此,河北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,打响了以抗旱浇麦为主的麦田管理攻坚战,小麦苗情得到了有效转化。
河北在落实中央2.68亿元麦田管理补助资金的同时,按每亩10元的标准对受旱麦田给予了累加补贴。同时,河北还筹措资金5.3亿元,新打机井2857眼,解决了124.5万亩旱地麦田的灌溉问题。此外,河北还提前发放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58.9亿元,比上年增加6.2亿元。